排序算法可分为内部排序和外部排序,内部排序是数据记录在内存中进行排序,而外部排序是因为排序的数据很大,一次不能容纳全部的排序记录,在排序过程中需要访问外存。常见的内部排序算法有:插入排序、希尔排序、选择排序、冒泡排序、归并排序、快速排序、堆排序、基数排序等。
排序算法 | 平均时间复杂度 | 最好情况 | 最坏情况 | 空间复杂度 | 排序方式 | 稳定性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冒泡排序 | O(n^2^) | O(n) | O(n^2^) | O(1) | In-place | 稳定 |
选择排序 | O(n^2^) | O(n^2^) | O(n^2^) | O(1) | In-place | 不稳定 |
插入排序 | O(n^2^) | O(n) | O(n^2^) | O(1) | In-place | 稳定 |
希尔排序 | O(n log n) | O(n log^2^ n) | O(n log^2^ n) | O(1) | In-place | 不稳定 |
归并排序 | O(n log n) | O(n log n) | O(n log n) | O(n) | Out-place | 稳定 |
快速排序 | O(n log n) | O(n log n) | O(n^2^) | O(log n) | In-place | 不稳定 |
堆排序 | O(n log n) | O(n log n) | O(n log n) | O(1) | In-place | 不稳定 |
计数排序 | O(n + k) | O(n + k) | O(n + k) | O(k) | Out-place | 稳定 |
冒泡排序
- 算法步骤
比较相邻的元素,如果第一个比第二个大,那么交换他们两个,对每一对相邻的元素做相同的操作,从开始第一对到结尾的最后一对,这一步做完后,最后一个元素会是最大的数, 针对所有元素重复衣裳步骤,除了最后一个,
- 代码实现
|
|
选择排序
- 算法步骤
首先在未排序序列中找到最小(大)的元素,存放到序列的起始位置。 再从剩余未排序的未排序元素中继续寻找最小(大)的元素,然后放到已排序序列的末尾。 重复第二步,直到所有元素均排序完毕。
- 代码实现
|
|
插入排序
- 算法步骤
将第一待排序序列第一个元素看做一个有序序列,把第二个元素到最后一个元素当成是未排序序列。 从头到尾依次扫描未排序序列,将扫描到的每个元素插入有序序列的适当位置。(如果待插入的元素与有序序列中的某个元素相等,则将待插入元素插入到相等元素的后面。)
- 代码实现
|
|
希尔排序
- 算法步骤
选择一个增量序列 t1,t2,……,tk,其中 ti > tj, tk = 1; 按增量序列个数 k,对序列进行 k 趟排序; 每趟排序,根据对应的增量 ti,将待排序列分割成若干长度为 m 的子序列,分别对各子表进行直接插入排序。仅增量因子为 1 时,整个序列作为一个表来处理,表长度即为整个序列的长度
- 代码实现
|
|
归并排序
- 算法步骤
- 申请空间,使其大小为两个已经排序序列之和,该空间用来存放合并后的序列;
- 设定两个指针,最初位置分别为两个已经排序序列的起始位置;
- 比较两个指针所指向的元素,选择相对小的元素放入到合并空间,并移动指针到下一位置;
- 重复步骤 3 直到某一指针达到序列尾;
- 将另一序列剩下的所有元素直接复制到合并序列尾
- 代码实现
|
|
快速排序
- 算法步骤
从数列中挑出一个元素,称为 “基准”(pivot); 重新排序数列,所有元素比基准值小的摆放在基准前面,所有元素比基准值大的摆在基准的后面(相同的数可以到任一边)。在这个分区退出之后,该基准就处于数列的中间位置。这个称为分区(partition)操作; 递归地(recursive)把小于基准值元素的子数列和大于基准值元素的子数列排序;
- 代码实现
|
|
堆排序
- 算法步骤
- 创建一个堆 H[0……n-1];
- 把堆首(最大值)和堆尾互换;
- 把堆的尺寸缩小 1,并调用 shift_down(0),目的是把新的数组顶端数据调整到相应位置;
- 重复步骤 2,直到堆的尺寸为 1。
- 代码实现
|
|
计数排序
- 算法步骤
找出待排序的数组中最大和最小的元素 (2)统计数组中每个值为i的元素出现的次数,存入数组C的第i项 (3)对所有的计数累加(从C中的第一个元素开始,每一项和前一项相加) (4)反向填充目标数组:将每个元素i放在新数组的第C(i)项,每放一个元素就将C(i)减去1
- 代码实现
|
|